免责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和企业自行提供,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如果以上信息不正确,侵犯了您的隐私,请马上联系我们处理。
中国园林网9月30日消息:记者从昨天召开的市人大常委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全国*生态补偿地方性法规――《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10月1日起将在全市范围内正式施行。据了解,《条例》共24条,对生态补偿的范围、对象、标准、资金承担方式以及补偿资金的申报、审核、使用、监督等作出了规定,亮点纷呈。在生态补偿范围方面,《条例》将与苏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联度*、*直接、*重要的生态因素确定为补偿范围,不仅包括了原有的水稻田、生态公益林、重要湿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还新增了风景名胜区。予以生态补偿的水稻田也从*初要求的集中连片水稻田调整为对列入“四个百万亩”保护的水稻田。在生态补偿标准上,一般三年调整一次。《条例》明确,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可以在市人民政府批准的补偿标准基础上提高标准。同时规定,生态补偿标准一般三年调整一次。为防止生态补偿资金被挤占、挪用,《条例》强调资金应当用于维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补偿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等,并通过构建“人大法律监督、政府审计监督、财政综合监督、部门专项监督、群众民主监督”五位一体的监督机制,对生态补偿资金的审核、分配、使用等多个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条例》还要求,财政部门应当将申报审核结果、资金分配方案前后分两次在政务网站、补偿范围涉及的镇村公示栏公示,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将生态补偿资金使用方案、使用情况进行公示。“将生态补偿政策措施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条例》,体现了苏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顾仙根说。2010年1月,苏州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同年7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对因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地区给予经济补偿。截至2014年6月,全市累计投入生态补偿资金51.6亿元,生态补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农村公益事业得到财力支持,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周文生主持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