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和企业自行提供,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如果以上信息不正确,侵犯了您的隐私,请马上联系我们处理。
中国园林网1月13日消息:进入冬季,甘肃会宁县的大山不再是光秃秃的,而是披上了“新装”。12日,甘肃会宁县东山林场场长何智荣上山看望他的“老朋友”——刺槐、丁香和连翘。冬天了,*怕“老朋友”被冻了或者被火苗“连累”。甘肃会宁属白银市管辖,位于甘肃中部,和定西市接壤,每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境内沟壑纵横,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农民靠天吃饭,生态脆弱。因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而*。何智荣走到每一棵树跟前仔细检查,这些树陪伴他20多年了,从几寸长到两三米高,每一寸成长都伴着他的汗水。“现在一到夏天,满山的树叶都绿了,紫的黄的花儿都开了,大山就像披上一件彩色霓裳。”何智荣说,20多年了,想到这里干旱的气候,贫瘠的土壤,这些树能活下来,实属不易。“以前山上没有路,只能靠人力从山下把树苗背上荒山栽种,天不下雨,树苗需要浇水,没办法,大家只好靠人和牲畜用架子车到山下拉水,一棵棵灌溉,种一棵树比拉扯一个孩子都难。”何智荣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响应国家号召,开荒种粮,原有的林地被砍伐后用来种植庄稼,林地变成耕地,放眼望去,周边的荒山光秃秃的,一到冬季,更显荒凉。“裸露的黄土随风肆意飞扬,嘴里眼里都是沙尘,苦不堪言。”20多年前,20岁刚出头的何智荣开始培育树苗,更想把自己的培育的小树苗种在家乡的土地上,给家乡增添些“绿”色,让家乡不再只有“黄”色。背着两棵树苗上山,没有路,自己摸索着走,1公里路,走40多分钟,一天*多能背30棵树苗,晚上回家累得倒头就睡。刚开始栽树没有经验,气候干旱,浇水跟不上,一年下来两成多的树苗就枯死了,来年只好继续再种。何智荣说:“那时候就一门心思的种树,一定要让光秃秃的荒山披上绿装。”1999年,会宁县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开始大面积植树造林。截至目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使长期超载运行的生态系统初步得到修养生息,项目区林草植被快速恢复,水土流失有效遏制,自然灾害明显减少,部分重点治理区如会宁南部8个乡镇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良好的区域小气候正在形成。甘肃会宁县林业局长王秉奎说,如今,随着林业生态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造林立地条件越来越差,苗木运输全靠人背,造林成本越来越高。加上干旱、鼠害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着苗木的成活和保存。四月栽树,但是雨季七月才来,苗木栽植后,需要5次左右的浇水,才能保证苗木成活,为保证树苗成活率,在山下、山顶各挖一个蓄水池,用柴油机泵将山下的水抽到山上,再灌溉。王秉奎说:“这样种树的成本就增加不少,加上人工费、苗木成本等,一棵树种活需要30元左右。在这样的地方,政策补助一亩地300元远远不够。”2011年,会宁县提出“生态立县”,政府投资1000万元绿化环境。2014年,投资增加到5000万元,预计每年增加绿化面积20万亩。建设以“百万亩荒山绿化”为主的生态屏障工程和以建设“20万亩苹果,30万亩仁用杏,50万亩核桃”核桃为主的“百万亩林果基地建设”富民增收工程。王秉奎表示,会宁县将继续抓好林业生态“六大工程”,按照荒山绿化生态化,城镇绿化园林化,道路绿化林荫化,村庄绿化花果化,耕地绿化产业化的栽培模式,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为基础,实施“千村万户”绿化工程、绿色通道工程、荒山造林植被恢复工程、大环境绿化工程、百万亩林果基地建设工程、优质种苗培育工程等六大工程为造林重点,稳步推进林业经济建设。截至目前,会宁县林业用地面积达240万亩,其中有林面积106万亩,未成林19万亩,未造林益林荒山1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