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和企业自行提供,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如果以上信息不正确,侵犯了您的隐私,请马上联系我们处理。
中国园林网2月2日消息:山西的国宝级建筑川底佛堂,坍塌严重,这么多年来却“根本没人管过”;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庄东岳庙,面阔五间的大殿已塌了四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村妙觉寺,满堂壁画受损,民间古建保护志愿者网上多次呼吁,修缮措施却仅为盖塑料布;佛教圣地太谷圆智寺的大殿连同壁画,被去年3月一场大火付之一炬……日前,央视通过对山西多个古建筑保护状况的透视,讲述了古建文物保护的困境,这也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俄罗斯作家果戈里说,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古建筑是一段历史的遗存,是一个民族的生动面孔,是生活在历史之中的一部分人的身份凭据,也是追溯既往的文化“活名片”。它理应被当作民族瑰宝、历史沉淀加以保护,就像海德格尔说的:“生存即居住”而栖居的基本特征就是保护——保护“不生长的建筑物”。遗憾的是,当下古建筑的保护情况很难如人意。央视援引专家数据称,全国超20%国宝级古建筑岌岌可危。超过600年历史的大理巍山古城拱辰楼,年初就被一场大火焚烧殆尽,令人痛心不已。拿古建大省山西来说,其中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存量占全国75%以上,也是*保存了从唐至清完整建筑体系的省份,可境内的古建筑却动辄遭破坏,很多都命运堪忧。别说那些散落乡间的未定级的古建,就连古建文物都面临着败、盗、卖、拆的威胁。与其重要性匹配的文保力度极其匮乏。此前有媒体曾概括“山西古建筑之殇”——留在当地,命若草芥;走出晋域,雪上加霜。就此看,央视曝光的山西境内多个珍贵古建筑的境遇,也只是一斑。也正源于此,屡有民间志愿者发出加强对山西古建保护的呼声;去年10月,国家文物局还深入运城、临汾、晋城等地,核实部分古建筑被盗卖情况。可就现状看,对古建筑的保护可谓问题重重。有人将问题根源归结为“资金短缺”:如山西壶关县文物博物馆长就称,每年古建文物维修资金没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只能靠报批维修项目,审核通过一个项目市里拨付10万元,对于受损严重的古建维修费根本就不够,更何况,“专款专用”的规定使得资金无法集中统一使用。资金短板确实不容小觑:虽然有国家财政数亿元的拨款,可文物基数太大,导致经费有限,只能是“先把*和省级顾过来”,非但如此,人手也是畸缺。在此情境下,一方面应循序加大资金投入,并纳入地方预算台账中,一方面还应引入社会力量进行古建保护,如加快探索对低等级古建筑的认领制。山西省人大常委会2013年10月下发通知,将《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利用条例》列入全省五年立法规划项目,采取资源投资保护、减免税收和开发利用等优惠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文物保护领域,也是意识到了这点。除了修缮资金短缺,重视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也亟待解决。像现在,对古建筑完整度的监测体系与损坏防控机制依旧不彰;而对专业人才梯队式培养的不足,也构成了文保的现实掣肘。基于此,有必要由国家或省级监管部门出台或细化关于古建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古建筑保护的层级责任制,实行常态化督查,也将古村落的保护纳入农村工作中,并建立对举报的相关激励机制。而对于《文物保护法》对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50万元罚款上限,也该考虑予以调整,以震慑住那些伸向古建的强拆之手。而对古建修葺,也该补全相应的人才库。舒乙曾说:“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是*的,而高楼大厦到处都有。如果你把*的铲掉,而保存一个到处都有的东西,这不是很愚蠢吗?”这针对的是拆除古建的任性做法,而对古建的保护本该是全方位的,容不得半点懈怠,这就需要一系列古建筑保护配套制度的完善。若罔顾现状,任由古建筑“樯橹灰飞烟灭”,那毁坏的将是我们的文化记忆与历史证物,文化损失焉能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