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和企业自行提供,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如果以上信息不正确,侵犯了您的隐私,请马上联系我们处理。
常州风貌
中国园林网2月2日消息:“8年时间,从40万银元发展到400万银元!”上月中旬,说起祖父刘国钧当年在大成厂创下的奇迹,专程从香港赶到常州参加“两会”的刘学进感慨地说。 1930年,刘国钧在常州收购连续亏损的大纶久记纱厂,并更名为大成纺织印染股份有限公司。此后数年,在外国资本和商品的冲击下,国内纺织厂纷纷倒闭,而大成厂却从一到四,从常州发展到上海、武汉,纱锭从10000枚发展到78863枚,织机从260台发展到2707台,拥有日产5000匹布的全套漂染设备,资本从40万银元增长到400万银元。“像大成这样,8年增长了9倍的速度,在民族工商业中实在是一个罕见的奇迹!”*经济学家马寅初曾这样赞叹。常州是近现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清末民初至解放前,以盛宣怀、刘国钧、奚九如为代表的常州人,率先在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的基础上,走出传统,变商为工,秉着“实业报国”精神,白手起家,不断创新,为近现代工商业作出重要贡献,创下多项奇迹。其中,盛宣怀倾注毕生精力从事近代工矿交通事业,创造*家电信企业等11项“中国*”;刘国钧在上世纪30年代就建立纺织染联营模式,同样具有首创意义。进入新中国,常州人又鼓足干劲,建设新项目,开发新产品,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1979年9月,常州市民高钧创办高钧记五金修配作坊,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市*家个体户;1988年,高钧创建高达实业有限公司,成为江苏省*家民营企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世纪80年代,常州成为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并以乡镇工业发达为时代特征,共同创造了*的“苏南模式”。数据显示,苏南模式*辉煌的时候,其GDP占全省的1/3、工业产值占2/3、农村经济总量占4/5、县域经济占90%。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并称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迈入新世纪,常州迎来新跨越。2006年,常州正式启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目前已在智能装备、先进碳材料和光伏产业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拥有700多万平方米孵化器和加速器,在孵企业5500多家;拥有116家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和986家高新技术企业;截至去年共有1250家领军人才创业企业落户常州,其中年销售超亿元的10家。“2014年11月3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标志着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一体化发展为特色的‘新苏南模式’正式开启。”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院长钱明霞教授说。眼下,常州又开始了“新苏南模式”的探索。大力实施“十百千”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加快育成创新型企业集群;着力打造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包括一核两区三园四基地、700多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和加速器、20多家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双百”行动计划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升级;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引进、培养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创建全国科技金融结合创新先行示范区……回望大成厂、常柴厂、戚机厂、恒源畅厂等工业遗存,我们充满自豪;展望常州工业发展的未来,我们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