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城市儋州遵义濮阳伊春漳州张掖张家口株洲玉树山南延边珠海昭通玉林泸州伊犁上海重庆衢州兴安盟运城天津北京营口鹰潭中卫宜昌淄博
网搜物流当前位置: 必威betawy » 必威体育官方网站登录 » 栽培养护 » 沿海地区冬小麦生产如何应对冬季气候变暖

沿海地区冬小麦生产如何应对冬季气候变暖

   发布日期:2024-12-10 0:08:00  浏览次数:136  来源:互联网
沿海地区冬小麦生产如何应对冬季气候变暖丁同华 龙庆海 何永垠 王国平 王华 张小锋(东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24200)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冬季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事实。据中国气象局特别顾问丁一汇教授分析,自1860年以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6℃,而冬季气候变暖更趋明显。暖冬气候对冬小麦生产产生了诸多影响,本文通过对江苏东台市50年来冬小麦生长期间的气温变化特点,特别是90年代暖冬气候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分析,提出了今后沿海地区冬小麦生产如何针对冬季气候变暖的实际,趋利避害搞好技术决策和抗灾补救,以促进小麦生产的稳产高产,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1、江苏东台市近50年冬小麦生长期间的气温变化特征。根据东台市气象资料分析(表1),1953-2002年,地处苏中沿海的江苏东台市冬小麦生长期间的10月中旬至6月上旬,日平均气温在60年代前的18年基本没有多大变化,进入70年代以后日平均气温开始缓慢上升,90年代以后冬季气候变暖趋势更加明显。90年代的10月中旬至6月上旬日均温达10.37℃,较前38年的平均9.48℃,高0.89℃。在该区冬小麦生长的不    表1    江苏东台冬小麦生长期间平均气温状况时    段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10/中-6/上日均温 ℃ 9.28 9.37 9.62 9.67 10.37同生育阶段中,拔节孕穗至抽穗结实期50年来平均气温增幅较小,70年代10年与60年代前18年基本无变化,而80年代比70年代增加0.33℃,90年代比80年代上升0.41℃。年度间气温变化*的主要是冬季,也就是冬小麦的分蘖期、越冬期和返青拔节期(表2)。90年代以来的12年,分蘖期(11/中-12/中)平均气温7.82℃,比80年代前38年同期平均升高1.19℃,越冬期(12/下-2/中)平均气温3.44℃,比前38年同期上升1.36℃,返青拔节期(2/下-3/中)平均气温6.77℃,较前38年的5.45℃,高1.25℃。据江苏气象局的专家介绍,从1986年以来,江苏已连续18年出现暖冬。表2                             江苏东台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平均气温状况 (℃)      其中   其中时段 播种至出苗期 出苗至拔节 分蘖期 越冬期 返青拔节期 拔节至成熟 拔节孕穗期 抽穗结实期  10/中-11/上 11/中-3/中 11/中-12/中 12/下-2/中 2/下-3/中 3/下-6/上 3/下-4/上 4/中-6/上50年代 14.16 2.98 6.56 1.99 5.75 15.51 9.81 17.4160年代 14.65 2.95 6.86 1.83 5.44 15.8 9.66 17.8570年代 14.91 2.98 6.5 2.12 5.56 15.99 10.13 17.9580年代 15.2 3.12 6.59 2.37 5.03 16.32 10.24 18.3590年代 15.71 3.79 7.64 3.12 6.24 16.73 10.41 18.8453-90年平均 14.73 3.01 6.63 2.08 5.45 15.91 9.96 17.8991-2002年平均 14.67 4.82 7.82 3.44 6.77 16.63 11.15 18.462、90年代以来暖冬气候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根据江苏东台市的气象资料分析,1991年-2002年12年冬小麦播种出苗后至返青拔节期(11/中-3/中)的130天中,平均气温4.82℃,比1953-1990年的38年同期平均的3.01℃,高1.81℃。这一阶段零度以上的活动积温达626.6℃,比前38年平均多235.3℃。冬季气温升高,有效积温增加,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诸多影响:2.1暖冬使冬小麦的单株分蘖增加,*终成穗数增多。据东台市冬小麦系统苗情考察,在1999年的明显暖冬气候条件下,冬小麦越冬前单株分蘖达1.46个,越冬期又增加1.44个,与1992年冬季气温相对正常条件下,同期播种的小麦相比,越冬前单株分蘖多0.47个,越冬期增加分蘖多0.44个。*终成穗数达34.64万,高2.78万穗。这充分表明,暖冬有利于促进小麦分蘖,增加成穗数。2.2暖冬还会造成冬小麦生育超前,拔节提早,容易受倒春寒冻害。暖冬导致冬小麦幼穗分化提早,发育进程加快,拔节期提前的现象比较明显。据东台市系统苗情考察资料:90年代的10年,冬小麦拔节期平均由80年代的3月18日提早到3月12日,前移6天。其中1995年、1998年拔节期分别提早到3月6日和3月8日,提早了10-12天。在90年代的十年中,至越冬期结束(2月20日),主茎叶龄超过7叶的就有3年,其中发生倒春寒的有2年,分别是1995年和1998年。1995年4月1-4日,*气温为-1.3℃,并连续出现明霜,使播期较早的冬小麦主茎幼穗冻死率达38.6%;1998年3月18-19日的寒潮袭击,平均气温从18日的14℃,下降到19日的0.1℃,19日凌晨*气温-1.4℃,导致播期较早的冬小麦主茎穗一级冻伤率达33.3%,二级冻伤率13.8%。这表明,暖冬气候条件下,播期较早的冬小麦容易出现冻害。2.3暖冬容易引起冬小麦群体总量偏高,倒伏危险上升。90年代10年,3月20日平均每亩总茎蘖苗达71.8万,比80年代同期亩总苗上升了6.6万苗,比70年代同期上升11.2万苗,加之沿海地区4-5月份风雨天气相对较多,倒伏的危险明显加大。在90年代的10年中,东台市冬小麦大面积倒伏减产的年份就有3年,占30%,比80年代前增加了11.8个百分点。3、应对策略与主要措施。气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温度是影响冬小麦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实践证明,冬季气候变暖正对冬小麦生产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冬季气候变暖的实际,在冬小麦生产上制定相应的策略,采取积极的措施,以*限度地趋利避害。3.1因地制宜选用良种。沿海各地要根据各自气候特点和种植习惯,选用对路品种。一般黄淮之间应选用冬性品种,江淮北部地区以半冬性品种为好,南部地区以春性品种为主,长江以南应种植春性品种。尤其是江淮南部和长江以南地区4-5月份经常出现连阴雨天气,必须选用耐渍性强,赤霉病抗性好的品种。3.2适当推迟播种时间。在冬季变暖的气候条件下,要适当推迟冬小麦的播种时间,以防冬前拔节,遭受冻害。具体播种的时间要以壮苗越冬为目标,春性品种按越冬前(12月20日)活动积温400℃,半冬性品种450℃,冬性品种500℃的指标,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进行合理确定。一般播种期要比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确定的播种时间适当推迟7-10天,以免播种过早生育超前而发生冻害。3.3适当减少播种量。冬季气候变暖,冬小麦播后出叶速度加快,分蘖增加。因此,在冬小麦生产上既要充分利用暖冬气温偏高的优势,增加分蘖成穗,又要保持冬小麦群体总量合理,降低倒伏危险。要适当降低播种量,控制合理群体起点。一般每亩基本苗掌握在12-15万为宜,播种量要比90年代末期减少20%左右。3.4科学搞好应变管理。根据近15年气候变暖趋势的分析,暖冬与倒春寒出现的机率大约5年左右一遇,措施上应以预防为主。在暖冬气候下,要针对麦苗旺长的趋势,及时采取冬季镇压、浇河泥浆、铺生和对过密苗进行抽行除苗等农业措施,确保群体总量合理;返青阶段可喷施多效唑每亩40-50克控高防倒;根据天气预报在春季寒流前采取适当窜墒窨水,提高保温增墒效果;对膘分差的麦苗适当补施平衡肥,提高植株抗寒能力;寒流过境造成冻伤以后,要因冻伤情况合理补肥促进恢复生长。一般主茎和分蘖冻伤冻死率在20%以下,亩施尿素5-7.5公斤;冻死冻伤率在30-60%,亩施尿素10-15公斤,通过及时冻伤补肥,促进分蘖成穗,减轻灾害损失。 (记者 佚名)

免责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和企业自行提供,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如果以上信息不正确,侵犯了您的隐私,请马上联系我们处理。
 
[沿海地区冬小麦生产如何应对冬季气候变暖]相关新闻
 
按分类浏览
市场行情 (108) 成功案例 (84)
苗木新闻 (83956) 栽培养护 (33394)
病虫防治 (15069) 企业报道 (11291)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热门品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