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和企业自行提供,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如果以上信息不正确,侵犯了您的隐私,请马上联系我们处理。
中国园林网4月15日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前段时间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新五化”的建设目标。其中,绿色化是新增的目标,也是凝聚了生态文明建设共识的重点。这标志着在经过30多年的物质财富数量增长后,我们开始将目光转向财富增长的质量方面,也就是追求基于良好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活品质。从全球视角看,这个转变意义重大,如果将西方世界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环境保护运动视为全球生态文明1.0版本的话,那么,我国的绿色化显然将会使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步入生态文明2.0的发展阶段。从历史上看,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率先进入和实现了工业化阶段,因此,也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更早遭遇环境问题,这是当时国际社会*次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挑战。面对新问题,其解决方案自然也无例可循。因而,西方发达国家穷尽其一切智慧来解决环境问题,主要的理论基础便是外部性和市场失灵,主要的政策实践则是环境标准、排污权交易(包括税收)以及相应的法律制度等。这样一来,其结果是,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基本解决了本国或本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功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这就是全球生态文明1.0版本的过程。然而,全球生态文明1.0版本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全球生态文明1.0版本只是名义上属于全球。原因在于,尽管西方发达国家阶段性成功地克服了他们的环境问题,但在其环境实践中,没有、也不可能包括当时正处于工业化早期的众多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之所以说“没有”,是因为上述理论和政策实践都有着严苛的限制条件,譬如市场化、中高收入的发展阶段等。彼时,发展中国家显然都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即使全球生态文明1.0的实践是公开的、透明的,也无法普及和扩散。另一方面,之所以说“不可能”,是因为发达国家在主观上没有让生态文明惠及全球的想法。相反,对于微观的企业主体而言,他们迫切希望发展中国家降低其环境管治水平,以有利于相关污染型资本和产业进行国际转移。因此,全球生态文明1.0覆盖的范围主要在西半球。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另外半个世界实际上并没有进入这个生态文明体系,我国便是典型案例。正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事实上错过了这个1.0版本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即使我国早在1972年已经通过联合国全球峰会接触到了生态文明的概念,但迟至30多年之后,我们才正式承认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其次,如果要更加全面地认识全球生态文明1.0,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或矛盾不应忽视,即西方发达国家自始至终都没有真正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上升到一种文明的高度,口头上没有,实质也没有。所谓的文明高度,就是打破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源所在,并从根本上建立生态文明的发展制度。总体上,西半球的生态文明建设服从于市场利益的比较,这实则意味着,在任何时候,只要不满足市场利益的需要,生态环境质量便可以成为被放弃的对象。这样的结果是,西方发达国家自身的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这不仅体现在新的环境污染问题,比如碳排放,原有的解决途径效果不佳,而且,传统的一些环境问题也有重新抬头的迹象。譬如,欧洲、美国的多个城市重新出现雾霾性污染天气。这些都表明,如果不真正从根本上削弱市场的利益取向,尤其是克服逐利性资本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劣根性,一旦经济增长出现某种风吹草动,就会马上波及环境质量。当前,全球生态文明1.0版本显然有必要加以改进。那么,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何去何从?如何打造全球生态文明2.0?这其中需要考虑几个关键问题。*,与全球生态文明1.0相比,未来的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新意在于建立一种全球各国普惠的文明形态,真正夯实生态文明的全球基础,从而使得生态文明上升到足以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全球不同阶段文明实质相匹配的地位。因此,全球生态文明2.0不可能、也不应该再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而是应该建立新的国际生态环境治理框架,并在此框架的基础上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第二,如何将生态文明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血液中,令环境污染不得反复。人类迫切希望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但同时又深陷生态环境破坏的泥沼,由此出现意愿与行为相背离的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经过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两百多年的熏陶,社会经济发展从来就不曾真正面临来自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也从来不曾真正反思逐利性本身,所有的理论都在重复着理性人的假定,进而忽略了那些理性的源头所在。因此,要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发展新型生态文明,必须打破将这些市场规律毫无底线地应用于生态环境的趋势,将市场与生态环境进行某种程度上的隔离,即生态环境不能与其他要素进行等价交换。尽管西方学者也曾对此原则有过积极反思,但事实上,“弱”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主导着生态文明1.0。第三,在解决了全球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和理念问题后,接下来的重点是,如何在操作层面实现2.0版本?是继续沿用先前的方法,还是进行制度创新?答案显然是后者。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如果我们仍然是依葫芦画瓢地学习和照搬西方经验,无疑是无法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真正的办法是进行制度创新,在*短的时间内,将技术进步、社会参与、环境管制、经济转型、国际合作等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生态文明的共同体,走出一条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各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中国是工业文明意义上的后发国家,也是全球生态文明1.0版本的旁观者,如今,中国也将部分地完成工业化进程。我们应该以绿色化为契机,通过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探索新型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积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2.0版本的重要成员。(作者系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